在丹麥的中式餐廳里,我的沉默震耳欲聾

吃貨研究所
2023.11.11
我在丹麥吃中餐……未遂。

文:樊北溟

來源:吃貨研究所(ID:Food_Lab)


問:遙遠的丹麥日德蘭半島和中國大陸有什么關(guān)系?

答:完全沒關(guān)系。


但是每當提起中國,我身邊原本神情冷漠的丹麥人們都會迅速切換成手舞足蹈的話嘮模式,聲情并茂地給我描述他們最喜歡的中餐有多美味啦,筷子有多難以駕馭啦,他們有多想抱抱大熊貓啦……


可我往往越聽越感到疑惑,他們口中所描述的中餐,怎么和我每天睡前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不太一樣呢?本著“光聽不嘗假把式”的實證主義精神,我推開了丹麥某個城市的一家中式餐廳大門。


01

 丹麥的中式餐廳 

只有裝修很中式


估計大多數(shù)人都和我一樣,對于“西式中餐”的籠統(tǒng)想象源于《生活大爆炸》里人人捧著的中餐盒,也許大家認為在國外最容易吃到的“中餐”就是左宗棠雞,餐后一定會有幸運餅干,但是在丹麥,別說幸運餅干了,連左宗棠雞都沒有。


盡管中式餐廳里的裝潢的確充滿了東方風情,書法、盆景、國畫、屏風一應(yīng)俱全,但提供的卻是妥妥的自助餐。吃的時候隨心自選,最后在收銀臺按重量稱重,以兩為單位,計算收費。


中國風的裝修風格丨Trip Advisor


至于所有的菜品嘛,自然是提前炒好、放在爐子里長時間加熱保溫的,和食堂類似。由于持續(xù)高溫,盛在不銹鋼保溫盤里的菜品賣相已經(jīng)跌成了負數(shù),各道菜之間彼此混淆的香味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剩下的可就全靠味覺撐場了。


長長的一溜排下來,整個自助區(qū)域按順序依次分為:主食區(qū)、小吃區(qū)、主菜區(qū)、沙拉區(qū)。顯然布局思維還是按照西餐的進餐形式,提供的菜品也以油炸食品和醬汁豐富的燉菜為主。


很像食堂風格


主食區(qū)白米飯、炒飯、用水煮熟后拌了橄欖油的面條、炒面,偶爾還有令人感到頗為驚喜的炒河粉。


主食區(qū)


小吃區(qū)有努力證明這里的確是中餐館的炸春卷,以及以炸甘蔗蝦、炸咖喱角、炸中東鷹嘴豆丸子、沙爹雞肉串為代表的廣義亞洲食物。除此之外還有西餐中常見的炸芝士球、炸土豆條、炸雞塊、烤雞腿、烤肉片,一時間讓人有一種既親切又陌生,既熟悉又疏離的復(fù)雜情緒。



主菜區(qū)就更熱鬧了,最像中餐的應(yīng)該是一道地三鮮和溜雞肉段的復(fù)合菜,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沉在濃厚湯汁底下的椰奶燉雞肉塊、瑪莎拉燴雞肉塊、奶油煮雞肉塊。在丹麥最常買到的蔬菜無非土豆、蘑菇、洋蔥、菜椒和卷心菜,所以這五樣食材也就自然地在各主菜間做著隨機組合。


主菜區(qū)


吃起來的味道當然也是好的,淋一大勺在米飯上,溫熱油亮的菜汁“澆灌”著每一粒米,把它們灌溉得很“肥沃”,盡管不像中餐的口感那么層次分明,吃起來卻是香噴噴的。尤其丹麥的天氣冷,從大風的間隙閃身進屋,美美地吃一頓溫溫熱熱的食物,別提有多幸福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雞肉煮了太久太柴了,說到這里,我由衷想念外脆里嫩、一筷子下去仿佛都能按出肉汁來的的白切雞、姜蔥雞、三杯雞……


地三鮮和溜肉段復(fù)合菜


素菜里有炒洋薊、炒紅腰豆、炒紫甘藍、炒蘑菇、古斯米搭配素菜什錦、涼拌包菜胡蘿卜,以及涼拌什錦(洋蔥、蘑菇、葡萄干和西蘭花)。幾種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食材強行拌在一起,倒也有一種生拉硬拽的美感。尤其是加了葡萄干,讓自身味道并不鮮明的西蘭花變得很好吃。


炒紅腰豆


主菜過后,整頓自助餐的畫風就從齊步走變成了自由跑,一下混搭了起來。手撕雞肉絲、胡木斯(鷹嘴豆泥)金槍魚罐頭肉泥、涼拌好幾種不同的意大利面,涼拌大麥仁,涼拌中東米配浸了橄欖油的大蒜瓣……每一樣都是味道倒還不錯,但吃完以后,心情是拔涼的。



如果說以上這些都還算是成品,后面提供的索性就直接是原材料了。切好的蘿卜絲、菜椒粒、洋蔥片、黃瓜丁,即食的青豆、玉米粒,洗好的小番茄、西蘭花,腌制成品的橄欖、黃瓜、酸菜、玉米筍,哦,還有新打開的芝士球罐頭和菠蘿罐頭……種類之多,明顯感覺回到了歐洲人自己的舒適區(qū)。


各種沙拉原材料


而所有的這些,都只需要再加一勺醬——各種各樣體現(xiàn)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醬(別忘了最后再撒一些干果和干面包粒,味道會更好)……懷著知己知彼的謙遜心態(tài),走到沙拉區(qū)的時候,我的確沉默了。這是哪門子中餐廳???嗯,啥也不說了,宇宙的盡頭是各式各樣的白人飯。


各種味道的醬


不過說也奇怪,平時用沙拉配面包,怎么吃都覺得美味,如今換成了眼前的米飯和面條,反而覺得怎么樣都很不搭配了。


02

 我做的中式菜 

好像也水土不服了


鑒于開在丹麥的中餐館都是這樣的,我自然不愿錯過同學(xué)聚餐的機會,想力所能及地給大家展示什么才叫真正的原汁原味。沒想到電磁爐還沒打開呢,光在采購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困難。亞洲超市里賣的多是中東和南亞的調(diào)味料,面對普通超市里有限的那幾樣原材料,我能做出來的,還真未必有中式餐館里的好吃。


圖片

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香料


想炒個土豆絲吧,買不到醋;想做個火爆大頭菜吧,火又不夠急。更唯恐不知道哪一次嗆鍋就隨機觸發(fā)煙霧警報器,拉著大家被動做一次逃生演習。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同學(xué)做的手撕雞、肉沫茄子,我做的番茄炒蛋、炒卷心菜均反響平平,當然也是好吃的,但隔著口味的差異,真正的原汁原味似乎并不深得人心。反倒是我胡亂糊弄的一鍋炒面小受歡迎,想想倒也好理解,我炒時用的是炸雞腿后留下的熟油,大概無意中和他們的口味舒適區(qū)有交集。


我做的西紅柿炒蛋


體驗不同的飲食文化讓人覺得幸福,但同一片天空下,你的中餐,我的中餐好像真的不一樣。

食品創(chuàng)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吃貨研究所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fā)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guān)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